5G網絡建設需要持續創新
就如同手機從功能機到智能機的演進過程,在手機功能越來越強大,但電池技術又遲遲沒有突破性革命的情況下,各路智能手機廠商紛紛將目光轉移到了充電技術的革新上。因為無論功能多么強大,硬件多么領先的智能手機,沒有了電能的支持,它一樣只是一塊“板磚”,而5G基站同樣如此。
眾所周知,5G擁有三大原子能力,即eMBB:enhance MobileBroadband,增強型移動寬帶;uRLLC:ultraReliable &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超高可靠超低時延通信;mMTC:massive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海量機器類型通信,以應對三大應用場景,構建萬物互聯的全聯接世界。但是5G這么好,它也遵循一個對立統一的規律,“人無完人”,5G也有讓人頭疼的缺點。
首先,昂貴的成本問題。運營商建設5G網絡成本壓力巨大是人盡皆知的事情,簡單算一筆帳,按照此前中國移動采集單座5G基站的價格大約為16萬元,同時根據公開預測5G基站數量是4G的兩倍計算,5G要完成像4G相同的覆蓋效果大約就需要1000萬個基站,那么算下來5G基站的采購總投入將達到1.6萬億,可謂是一個天文數字。
然而,這還僅僅是電信運營商采購設備所需支出的成本,并不包括網絡建成之后的電費、維護費、人工費、場地費等等。因此,通過各種創新方式降低網絡部署的成本支出就成了各大運營商削尖腦袋要做的事情。比如,在基站的供電與業務傳輸中,傳統方案是運營商通過復合光纜引入外市電,每年公布的基站光纜采集項目通常動輒就是幾千萬芯公里,這筆錢如何有效的省去?
其次,網絡部署效率問題。不談光纜采購以及人力維護耗資甚巨,在基站建設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外市電引入或改造周期太長而影響基站開通的進度。比如,眾所周知5G最大的一個賣點就是靈活部署能力,通過大帶寬、低時延、海量鏈接可以隨時隨地的連接任何物聯網設備,但是,5G基站本身卻很難做到隨時隨地的靈活部署,因為移動通信基站并不只有基站設備,而是包括機房、電線、鐵塔桅桿等在內的完整的結構部件,其中供電設備十分重要,而在抗險救災、大型晚會、體育賽事等場景中,怎樣省去“最后一根電纜”呢?因而探索在不同環境網絡部署的速度和靈活性也是運營商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